“母仪若水润三苏” 蒋蓝、邵永义合著《苏母传
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,古代女子出嫁后常被冠以夫姓,自己的姓氏往往被遗忘。但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却因为具有众口皆赞的独特品质,从古至今都可以以自己的姓氏,被尊称为“程夫人”,而非“苏夫人”或“苏程氏”。后人都说,程夫人成就了“三苏”;“三苏”能名列唐宋八大家,离不开这位默默付出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。
在苏家的家风传承中,有苏东坡曾祖父苏杲、祖父苏序的“扶危济困”,也有苏东坡父亲苏洵的“诗书传家”。在这其中,苏家女性起的作用,不容忽视。尤其是苏东坡的母亲、苏洵的妻子程夫人,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存在。
程夫人对女儿的教育也很成功。在苏八娘的成长过程中,父亲苏洵很长时间并不在身边,多是程夫人教育的结果。苏八娘在眉州是出了名的才女,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曾夸赞她“幼女有夫人之风,能属文”,苏洵在《自尤》诗中对爱女极尽赞美:“俨然正直好礼让,才敏明辨超无伦。”
苏洵终日游学,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程夫人身上。“母程氏亲授以书,闻古今成败,辄能语其要。”程夫人教育子女方法众多,有讨论法、游学法、抄书法、示范法等。
在苏轼《记先夫人不残鸟雀》中,记录了程夫人对杀生行为甚为痛恨,嘱咐家里的小孩、仆人,不能捕捉鸟雀。当时,苏家喂养的一只花猫捕着了一只五彩斑斓的桐花凤(蓝喉太阳鸟),小鸟在猫的利爪下拼命挣扎,发出凄厉的叫声。尽管苏轼兄弟勉力救护,小鸟也未能幸免……当苏轼手捧血淋淋的小鸟不知所措时,伙伴中有人吵着要烤来吃。程夫人见此情景,生气地责问是怎么回事。苏轼向母亲说明缘由后,程夫人当即利用这件事,教育苏轼说:“做人不能像动物那样,做人要有仁爱、宽厚所有的心。”程夫人的话在苏轼年幼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这件事确实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苏轼一生的为人行事。苏轼54岁时,仍深刻地记着这件事。
除了皇帝、公主或者极其典型的人物之外,历史上关于普通女性的记载很少。虽然苏东坡作为大文豪、政治家很有名,但他的母亲毕竟还是普通平民。历史上关于程夫人的正式记载,总共只有两篇文章,苏洵写的墓志铭和司马光写的墓志铭,以及苏轼苏辙文章中对母亲的点滴描写。总共加起来字数非常有限,透露细节也较少。要以此写成一部细节丰满的传记,难度非常大。所以蒋蓝和邵永义采用纸上材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,再运用合理的艺术想象力,在环境地理细节方面,努力还原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苏母形象。
程夫人(1010—1057年)出身名门,自幼熟读诗书,性情仁慈,知书达理,端庄贤淑。18岁同苏洵结婚,婚后她劝夫以进、教子以学、持家以富。司马光用“孝恭勤俭,识虑高绝”来总结她。
苏学专家、学者张志烈在为《苏母传》作的序文《波漾碧池鱼唤出 香弥绿径凤飞来》中说,读完这本书,他一直沉浸在喜悦、高兴和敬佩的情绪之中。“四十多年来,因为中国苏轼学会在眉山的许多活动,我曾多次到过中岩,驻脚唤鱼池,在瑞草桥拍照。现在读完《苏母传》,好像真是走进了三苏时代那个‘中岩眉里一江连的'当下”,又好像从那个当下穿越到今天,从而感悟到苏学研究中的一些事情。”
在《苏母传》中,作者从程夫人的出生地讲起。程家原本是北方大族,因安史之乱而随唐僖宗入蜀,定居眉州青神。青神则为耕读之风的典范,有着良好的人文传统和淳朴民风。程仁霸为程夫人祖父,生性仁厚,重诚信,在家乡很有声望,曾担任录事参军之职。苏轼《书外曾祖程公逸事》有记载:偷盗者因偷萝卜被好大喜功的尉官欲治死罪,程仁霸知情后为其平冤。
苏家搬进纱縠巷新居不久,便发现前人窖藏的一坛金银。程夫人叫人重新埋好,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,并用这件事来教育启发苏轼说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凡非分之财,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,这是做人的准则。”这无疑是给苏轼上了一堂极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,从中所受的教育和启发是无法估量的,对他高尚品德的形成和超然物外境界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。
不过,纵然程夫人如此重要,但比起写她的儿子、丈夫的著作,在当代,专门写她本人的书,非常罕见。
大史学家司马光,曾为程夫人亲写墓志铭《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》,对她作了极准确精要的崇高评价:“夫人喜读书,皆识其大义。……柔顺足以睦其族,智能足以齐其家,斯已贤矣,况如夫人,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、子,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,非识虑高绝,能如是乎?”